在大学读体育系的儿子利用国庆长假回家帮一辈子守着田地的母亲秋收。儿子身高体壮,在母亲的眼中仍是个孩子,儿子有这份孝心,母亲很知足。
两亩地新割倒的稻子,被母亲捆成稻把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地。母亲挑稻把,由远而近,且一趟只挑两捆稻把;儿子挑稻把,由近而远,速度飞快,且每趟挑的稻把是母亲的三倍。母亲劝儿子少挑一点,轻来轻去,也由远而近挑,和她一起一趟,好拉拉家常;儿子不依,只想快速地多挑一些,好减轻母亲的负担。
一段时间后,儿子满头大汗,所挑的稻把越挑越远,尽管他不停地减少稻把的重量,可一担稻把在肩,压得他步履蹒跚;而母亲挑的稻把,越挑越近,且母亲仍挑着起初数量的稻把,匀速前进,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
儿子真不敢相信,凭自己的体力竟挑不过瘦弱的母亲,可事实摆在眼前,他不得不在农活面前低下了头。一字不识的母亲在挑完稻把后,给儿子讲起了朴实的农活智慧――相同的稻把,相同的路径,选择一种由远而近且轻来轻 去的挑担方式,是挑稻把农活中所隐藏的智慧;其实,两种挑稻把的方式所消耗的力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心情变化;一种是先苦后甜,一种是先甜后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胥子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