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地铁车厢

我喜欢《纽约时报》大都会专辑的"都市日记"版。日记每周一次,周一刊出,全是读者来稿,讲述在纽约街头和其他公共场所的见闻,配以线条简洁颇能传神的漫画。都市日记里讲到地铁的不少,这也难怪,二十多条线路,二十四小时营运的纽约地铁系统,每天的客流量总有几百万吧,里头该有多少故事呢。

天天坐地铁,路程又长,实在无聊,我满脑子坏心思,时时盼着有热闹看。阿庆嫂和沙老太太开打,平常;各式各样的乞讨者和疯子,平常;头戴阔边帽的墨西哥民歌手,平常;布道师,平常中略微出彩,如果遇到一个自以为圣灵附体的狂热分子,他那荧光闪闪的小眼睛简直像醇酒一样迷人。

车厢里有多少不同而各具特色的脸孔啊,每一双眼睛后都是一个曲折的故事,不仅是所谓移民的故事,奋斗扎根的故事,更不是所谓"融于主流"的成功故事。这些说法,为许多时尚的理论家所褒扬,实际上把人简单化肤浅化了。移民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移民的故事在不移民的地方同样发生,而且是以同样的方式。

金属代币取消了,据说还要取消售票亭。百年老系统翻修个没完,十几年地铁坐下来,竟然没见过哪一天停止过翻修,这也许就是纽约地铁从未出事的原因吧。"9・11"来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包裹都像炸弹,凡中东面孔的都像恐怖分子……然后"9・11"又像初恋一样带着说不清的滋味飘然远逝,仿佛只是一瞬间。如今站台和车厢随处可见的"发现疑物,迅速报告"的招贴,是仅存的遗迹。可是伦敦又连环爆炸了,纽约地铁警察呢,搜了好些天乘客的背包。

世界总归越来越好,因此之故,地铁越来越漂亮,乘客越来越规矩,票价涨个不停,窗外风景不变。制造乱象的人不可能有耐心把乱一直制造下去,一切必然归于平淡。坐在地铁上,望着熟悉到隔膜的两"岸"街区,渐渐觉得,这世界,无论好与坏,是不会有奇迹的。万物流变,孩子长大,父母老去;车厢里的广告招贴,忽而看得清楚,忽而感到朦胧;人变老,地铁变年轻;夏天车厢太冷,冬天车厢太热,你无法处处都照顾好。多数日子那么多时间在地铁上,没谁担心猝死其中,就算发生了,和猝死别处有何不同?

来源:《空杯》张宗子/著 新星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宗子

没有评论: